百年沈氏油车坊

发布时间:2014-02-08 18:06:04

 大凡一个地名的出名并流传于世,有时并不是它的地方大,而是它的某一种行业的闻世。江西的景德镇,无非仅仅是一个 “镇”,但是它的名声却是因为瓷器而响遍全球;同样,山西的杏花村仅是一个“村”,却是因为汾酒,也就饮誉天下。这一类的例子可说是很多。现在我想要说的,就是 “百年沈氏油车坊”。

  问题是,赫赫然经营百年余的油车坊已经在上世纪50年代消失,但以这个原油车坊为中心,“油车跟”及后来由地名办确定的“油车跟路”却仍然存在。现在的油车跟路居住着几百户人家,以“油车跟路”命名的巷子盘根错节,毫无顺序和规律性可遁,是定海寻找门牌号码最难的巷子。记得上世纪80年代舟山撤地建市,洋岙乡改称城东街道之后,外地的来信都收不到,而直接写上“舟山油车跟”却人人皆知。

  沈氏于清嘉庆年间自慈溪的慈北沈师桥迁入到舟山,祖居在现在胜利村的沈府井跟,至“义”字辈已有12代(据1987版《定海县志》)。从这个地名可以看出,沈氏迁入舟山之后的居住地既然称为“府”并成为一个当地的地名,想见也是一户大户人家。沈氏一支自咸丰年间又从沈府井迁入现在的小碶\后建起了油车坊经历三代。那是因为当时小碶\已经造了碶\门,筑起了海塘,围入了一大片盐碱田。无论是各岛民从海上来的、船上来的抑或是从本岛的城关和各乡来的客户加工油料,交通十分便利。

  “油车坊”的主要作业就是榨油,而且整个定海只此一家别无分店。一般的农民自己种植油菜收获油菜籽,并到油车坊来加工。除菜籽外,还有少量花生、芝麻、大豆等。每年在六七月份油菜、大豆、花生、芝麻、菜籽登场时,沈氏油车坊准备了一批各色食用油,供上门加工的农民以菜籽、大豆、芝麻、花生等农作物换取,按质定比例,一般籽粒饱满、干燥的菜籽出油率能达30%以上,差的也有20%以上。这样不但解决了小户人家直接加工少量菜籽的麻烦,可以随到随取,也便利了油车坊的批量作业。在收购到一定数量的原料之后就开工作业。当时的作坊全部是手工操作,有多道繁复的工序:先将菜籽按等级分开,粗粗地磨碎,然后上蒸桶蒸熟,蒸熟之后,再放到石碾上碾,最后将碾过的菜籽放到“油车紧”上开始打油。按现在来说这是一种“压榨式”制油,挺绿色的那种。所谓油车,其实是一种压榨车式的装置,碾过的菜籽半成品装入油车内,用楔形的木头楔入,然后用人力使大榔头击打,楔入一根,再加一根,逐步提高压力。起初时候,出油很旺,越到后来,越少,搥击的力度也变得更大,到最后就只剩下干硬的“菜籽饼”了。

  由于食油加工的季节性很强,此外,空闲时沈氏的油车坊还承揽一些工业用油的原料进行加工,如用于制作纸伞的柿子油 (原料为青涩的柿子)、用作造木船用的桐油(原料为桐子)、用作蜡烛的蜡烛油(原料为桕子)。隆冬腊月,主要利用加工设备的碾子为渔民碾网纱等,作为常年的主要的业务。

  上世纪50年代,沈氏的榨油坊由于族系分支越来越多,可能有些股份上的纠纷,根本无暇更新更先进的设备,加上国家有了机械作业的榨油企业,从宁波、上海等大陆进入岛城市场的食油也多了,原始的榨油作坊缺乏竞争能力,不得已转让他人。油车坊遂告消失。

  “油车跟”的地名却一直存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