历代的海鲜贡物

发布时间:2014-02-08 21:11:56

  古时候,由于海产品的产量低,保鲜又困难,内地人视海鲜为稀罕之物,难得享此口福。甚至有些海鲜贡品,如今看来实在是普通得很,淡菜、海蚶、紫菜、虾米,都算不得海鲜中的上品。

进贡给皇家享用的海产品,浙东一带历代都有。据清代史学家、文学家全祖望 《历代四明入贡土物诗》载:汉时贡鲒酱;梁时贡 ;宋时贡江瑶柱。

所谓鲒酱,就是将小蟹和贝类等捣碎腌制成的酱。在距今一千多年前的汉代,渔业生产还相当落后,海产品主要是从滩涂上捡拾来的小蟹及各种螺、蛤之类。这在当时,对于生活在内地的人来说,已经是难得的海鲜了。 是腌制过的鱼。

江瑶柱即为现在商场里买的干贝。“江瑶”是一种海蚌,其肉很韧,且有很浓的腥臭,不能食用,而其蚌壳相连的四条肉柱“长寸许,白如珂雪,以鸡汁煮食,肥美。”江瑶柱的鲜美程度胜过咸鱼和蟹酱,宋代皇帝享用的海鲜比以前有所进步,说明也在与时俱进。

唐代进贡的海鲜是什么呢?唐代诗人元稹在他《元氏长庆集》中说:“唐宪宗元和四年(809),令明州岁进淡菜、海蚶各五斗。”唐时,舟山属明州,所贡的淡菜、海蚶主要出自舟山。浙东距京师长安数千公里,为保持淡菜、海蚶的鲜度,必须以最快速度传递过去,沿途动用的伕役数以万计。全祖望有诗曰:“堪笑唐家中叶求海错,岁取四十万人贡京师。一骑红尘飞起千驿扰,下及蚶蛤螺蛎无所遗。”诗后附注:“唐明州岁贡淡菜蚶蛤之属,役四十万人运之,官兵不胜其扰。”唐元和十五年(820),时任越州刺史兼浙东观察使的诗人元稹向穆宗皇帝进谏,说明为了水陆兼程运送海鲜,“人不胜其疲”。三年后,“蚶役”终于免除。劳民伤财的陋习革除了,“获息肩者万计,道路歌舞之”,官民们无不额手庆幸。

关于免除“蚶役”一事,《普陀山志》有类似记载。不过山志是从宣扬观音菩萨如何灵验的角度来说这件事的,兹录于下:

唐文宗嗜蛤蜊,东南沿海频年入贡,民不胜苦。一日御馔获一巨蛤,刀劈不开。帝自扣之,乃张,中有观世音梵相。帝惊异,命以金饰檀香盒贮焉。召惟政禅师问其故。对曰:“物无虚应,乃启陛下信心,以节用爱人耳。经云:‘应以菩萨身得度者,即现菩萨身而为说法。’”帝曰:“朕见菩萨身矣,未闻说法。”曰:“陛下信否?”帝曰:“焉敢不信。”师曰:“如此,陛下闻其说法竟。”帝大悦悟,永戒食蛤。因诏天下寺院,各立观音像,则洛迦所从来矣。

唐文宗在位的年代是公元825年至839年,与史书上说的免除“蚶役”的823年十分接近,说明唐文宗永戒食蛤这则宗教故事并不完全是空穴来风,尚有一定史实依据。

到了明代,进贡的海鲜有了改进。明成化年间(1415~1486)编的《四明郡志》载:“鄞(明时舟山隶鄞)岁贡海错五:曰泥螺、曰紫菜、曰虾米、曰鹿角菜、曰墨鱼干。”这五种海产品或为干品、或为腌制品。明代皇帝接受唐时的教训,选取的海鲜贡品都是不易变质的,即使运输时间长一些也无大碍,不致于像唐宪宗时那样劳民伤财。

山珍与海味历来是人们所向往的美味佳肴。古时候,由于海产品的产量低,保鲜又困难,内地人视海鲜为稀罕之物,难得享此口福。如上述的海鲜贡品,如今看来实在是普通得很,淡菜、海蚶、紫菜、虾米,都算不得海鲜中的上品。明代,连泥螺也成了贡品。泥螺、蟹酱,对舟山人来说都是粗下饭。唐代文学家、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,有一次,朋友送他一罐鲎酱,韩愈欣喜异常,诗兴大发,写下一首题鲎酱诗:

忽有瓶罂至,卷将江海来。
无霜冻龟壳,红雾染珠胎。
鱼虾兼虾奴,才更婢才平。
章堪一饭断,送酒三杯方。

说是写鲎酱,全诗却没有一个鲎字,这正是这位大诗人行文的奇崛之处。诗的上半段写鲎酱来自海上,以及它的形态和色泽;下半段写鲎酱鲜美,把善于烹饪的厨娘也比了下去。有鲎酱佐餐,饭吃得快了,酒也喝得多了。

韩愈曾任国子博士、刑部侍郎,属于达官贵人一族。鲎对于舟山人来说是最不起眼的海产品,鲎除了脚爪,几乎全身都是壳,舟山人根本不把鲎拿来食用,捕到鲎后,常给孩子当玩具戏耍。古人把鲎的脚爪斩碎,跟雌鲎肚子里挖出来的卵混在一起腌制成鲎酱。

身居高位的韩愈视鲎酱为珍品,还写诗赞扬了一番,可见古人对难得的海产品是如何看重。韩愈还给鲎取了个怪名,叫惠文冠鱼。因为鲎的外壳很像古代武将戴的头盔,这种头盔叫惠文冠,所以韩愈把鲎叫作惠文冠鱼,这一名称就这样传了下来,清代的全祖望在《岱山土物六首》中就专门写了《惠文冠鱼》诗。并在诗前作注“岱山人以为酱,最佳”。